时间:2021-04-30 04:16
最近,风味世界的第二季和寻找品味东莞的播出再次戏弄了食客的味蕾,唤起了人们对美味食物的想象。风味世界的第二季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在美食的故事中,探索世界各地千丝万缕联系在一起的食物,展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食物。寻人东莞是以东莞菜的正宗风味为基础,从适应天空、依托山水、融合迁徙三个角度,勾勒出当地新鲜的人和事物,然后审视广东美食文化的原貌,展示风味流通背后的历史变迁和时空碰撞。
在网络+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模式下,美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风味世界、滋养万物等纪录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已成为流量、网络名人和流行风格,实现了品牌营销和打字创作。这些纪录片通过陌生化、日常美学、戏剧化,在形象层面上完成了对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的重新界定,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转变为当今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借助当代互联网平台和视听媒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高概念的制作模式和电影纹理的视听表现,国内美食纪录片正在超越
近年来,几个主要的网络视频平台都推出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热门的主题选择、独特的视角、不断升级的视听手段,激发了公众观看的热情,几乎每一部美食纪录片都将成为热门话题。这种成功的纪录片类型为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音像作品的精细建设提供了灵感和经验。
从这些成功经验来看,其实质包括视听技术和观念的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以及主流和价值体系的共享。以风味世界为例,腾讯视频的总广播量只有在风味世界两季前后才接近20亿台。此外,腾讯在第二季结束后立即推出了城市美食纪录片东莞,用相机向观众展示了东莞人的迁徙,以及他们餐桌的变化和不变。其他互联网视频平台,如Bilibili,也在成功播出生命之串的第一季之后进行了系列工作。
除了食物内容的不断发展之外,这些纪录片还借鉴了高概念的制作模式,追求电影纹理的视听水平。视场近景镜头和空中摄影的浅深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反映了网络纪录片对奇异性的追求。这些影片的质量和精心挑选的拍摄主题共同构成了奇妙的观看效果,成为近年来提高纪录片质量和市场表现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风味人第一季的第一段,展示了新疆库尔特游牧民族的生活和饮食。影片详细地展示了冬季夜间气温骤降后马肉和马肠的极端冷冻和冰晶的过程。在寻找味觉东莞中,渔民夜间出海捕鱼,人们晒萝卜等图片,从远处的拍摄环境到更大的空中摄影视角,立即将生活细节提高到更高的角度,为日常的普通美食家生活带来了强大的震撼效应。
这种根据成分和制作过程而设计的特殊拍摄技术,广泛存在于本系列纪录片的大部分故事段落中,并成为食品纪录片在新的视觉技术标杆和美食纪录片推广中用来代表音像质量和观看体验的典型元素。可以说,目前中国美食纪录片的系列化和单一性水平正在接近或超越国外电视台,其他题材纪录片也已成为制作精品电影和电视产品的基准。
它不仅具有跨文化渗透的能力,而且是当代中华文明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食物不仅是互联网纪录片的一个大IP,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早在美食纪录片广受欢迎之前,中国餐馆就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张,成为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第一个窗口。随着视听媒体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大众传播形式,通过视听和饮食实践来理解中国文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风味起源是中国第一批在Netflix上拍摄的纪录片。李子奇在海外平台上发布的一系列在线名人视频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这部广受欢迎的美食纪录片不仅以奇幻的画面和戏剧性的故事介绍了中国饮食,而且以当代观众乃至世界观众都能理解的方式,探讨了属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选择。《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在社交短视频中的热播,以及围绕美食纪录片的大量社会讨论,都证明了美食纪录片深刻影响了大众对自身文化的想象方式,甚至塑造和强化了大众共同的生活体验和共享的文化模式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许多文化群体把属于这个群体的独特感受和观念附加在饮食的日常行为上; 事物不仅定义了个人的社会身份,还传达了文化习惯,生活方式等大量信息。。
在这些关于饮食文化的视听叙事中,两种文化理念一直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喜爱。第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家庭成为个人的避风港和加油站。这不仅是饮食纪录片能够不断撩拨中国观众心灵的成功之处,也让国外观众,尤其是东南亚观众感到熟悉和亲近。其次,饮食文化体现了对天地万物的熟悉和尊重,传达了个体与世界的和谐关系,渲染了人与草木山川的物质联系。 这些文化元素和价值体系不仅具有跨文化的渗透性,而且能够为现代生活所接受,是中国古代文明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纪录片场景和充满生活质感的镜头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到前台。
美食纪录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少数几种坚持讲述普通人日常故事的视听作品之一。尽管影片中不乏国际厨师和精英,但毫无疑问,普通人是此类纪录片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往往是观众中最关心和最受敬仰的部分。它以沉默的方式实现了当前文学艺术领域以人为中心的创作要求,从而使普通人的日常斗争在大众媒体的呈现中占据了应有的地位。
在雅与俗或高与低的文化范畴中,美食是一种典型的以口语教学为载体的粗俗文化。在纪录片场景中,网络纪录片将食物还原到每个普通家庭的日常三餐中,侧重于季节性成分、地域自然生态以及食物加工和享受背后的家庭观念和亲缘关系,激活了普通人对日常生活的固有信念,如在家吃饭、妈妈的味道、最常见和最美味的等。特别是生活系列、中国早餐、寻找品味东莞等电影,除了令人惊叹的形象风格,开辟了另一种技术路线的烟花味,容纳了更多的纪录片场景、日常对话,甚至看似无关的流言蜚语,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普通人来到电影的前面,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如何将历史传统延伸到当代生活,而且帮助其他文化群体在当代生活中跨越障碍和障碍,了解真正的中国和中国文化。与影视明星和发展成就相比,普通社会成员的普通生活也具有跨文化共享的价值;一顿饭,一顿饭。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俊建)